本網(wǎng)訊 紅色文化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重要精神紐帶。盡管歷史的煙云已經遠去,但每當我們從那些散落在各地的紅色歷史遺址遺跡前走過時,依然能感受到心潮澎湃。
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百年夢想。三峽集團在建設大國重器、推動改革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中,孕育形成了“為我中華、志建三峽”的精神,使之成為三峽人特有的紅色基因和內在氣質。從宜昌的三斗坪到烏東德的皎平渡,從追風逐日的戈壁荒漠到波濤碧海,從共抓長江大保護一線到助力脫貧攻堅的駐村點,三峽人篳路藍縷、埋頭實干,助力這些紅色熱土滄桑舊貌換新顏。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三峽小微特推出“紅色地圖 三峽記憶”系列報道,讓我們一起解碼屬于三峽人的紅色地標,回望百年奮斗路,揚帆起航新征程。
這座美麗的山水之城
曾被譽為“紅旗不倒之鄉(xiāng)”
它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
土地革命搖籃
中央紅色交通線的重要樞紐
它以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土樓聞名于世
更以永不磨滅的紅色記憶
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史冊上
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紅色地標
走進福建龍巖永定
海報設計:閻澤群
紅色地表解碼
20世紀20年代,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福建永定境內兵痞土匪橫行,地主豪紳當?shù)溃瑸牡溸B年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927年10月,中共永定縣委根據(j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閩南特委指示,著手準備發(fā)動農民武裝暴動。
1928年6月29日,永定暴動正式打響,威震八閩。永定暴動猶如霹靂春雷,拉開了共產黨領導下福建農民武裝總暴動的序幕,奠定了福建民主革命勝利的基礎,開創(chuàng)了福建土地革命的新紀元。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永定人民英勇拼搏,前仆后繼,從大革命時期到全國解放,堅持革命斗爭長達二十多年,是名副其實的“紅旗不倒之鄉(xiāng)”。
感悟今昔巨變
新中國成立后,紅色精神深深融入永定城鄉(xiāng)發(fā)展建設的血脈中。
在永定縣汀江干流棉花灘峽谷河段,有一座赫赫有名的電站——棉花灘水電站。追溯歷史,棉花灘水電工程建設碩果累累,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水電建設的“奇跡”——它是國內第一批超過百米級的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大型地下廠房采用了當時先進的噴錨支護及巖壁吊車梁技術。
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曾四次視察棉花灘水電站,并留下了“把電站事業(yè)發(fā)展好,把人民利益維護好,把職工隊伍建設好”的殷切囑托。
棉花灘工程設計伴隨著三峽集團上海院的重生和成長。
1956年,上海院就開始對汀江流域水力資源進行普查。
1982年,棉花灘水電站被列入國家“六五”期間勘測設計規(guī)劃重點項目。
1983年4月,恢復建院后的上海院開始負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
1984年8月,上海院提出《福建省永定(棉花灘)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
1990年12月,上海院編制《福建棉花灘水電站工程初步設計報告》。
1997年11月,上海院編制《福建棉花灘水電站工程建筑物優(yōu)化專題報告》,并于當年12月通過審定。
棉花灘水電站主體工程于1998年4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2001年4月實現(xiàn)第一臺機組發(fā)電,2001年12月全部機組投入運行。
在棉花灘水電站初步設計階段后期,我國興起并推廣RCC筑壩技術。上海院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出臺了RCC重力壩加地下廠房的方案。與此同時,在大型地下廠房的設計中也采用了噴錨支護及巖壁吊車梁的先進技術。工程施工先后獲得魯班獎,工程設計曾獲部級一等獎、國家級銀質獎。
如今,棉花灘水電站已成為閩西紅土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形成了以發(fā)電為主、兼有防洪、航運及水產養(yǎng)殖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力樞紐:4臺150兆瓦發(fā)電機組輸送出源源不斷的電流,在福建電網(wǎng)系統(tǒng)中擔任了重要的調峰調頻任務;下游防洪標準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有力保障了閩、粵兩省數(shù)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電站建設讓近4萬庫區(qū)移民從深山僻壤遷出,居住、就業(yè)、醫(yī)療、交通等條件都更為優(yōu)越,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實現(xiàn)了脫貧奔小康。
數(shù)十載風雨兼程
昔日貧瘠的閩西老區(qū)
因棉花灘水電站而悄然蝶變
這里的一草一木
見證著建設者們
并肩作戰(zhàn)的青春歲月
吟誦著改革創(chuàng)新
穩(wěn)健發(fā)展的美好未來
本文文圖均由三峽集團上海院提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