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湯圓、看花燈、猜燈謎是元宵節(jié)的標配,若是您問我元宵記憶是幾何,我想作為“吃貨”的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自家包制的湯圓。湯圓也稱“湯團”或“圓子”“團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每到正月十五,幾乎家家戶戶都要吃它,象征團圓美好,闔家幸福。
記得小時候,元宵節(jié)快到時,媽媽就會將精心選購的糯米淘洗干凈用水浸泡,為保持泡米的水始終清亮如鏡,中間還要換幾次水,泡好的糯米用石磨子像磨豆腐似的磨成漿狀,再將此漿裝進棉布口袋扎緊,并將之用繩子懸吊在半空,濾掉水分做成吊漿粑,而一旁的姐姐、嫂嫂和我也忙的不亦樂乎,將葵花、花生、核桃取仁分別炒制待冷卻后放進擂缽搗碎,加上冬瓜糖、炒熟搗碎的黑芝麻、過年熬油余下的油渣,拌上冰糖、白砂糖,香甜可口的五仁餡料便做好了。白而細膩的吊漿粑比一般的糯米粉面更加的爽滑勁道,餡料更是香甜化渣,二者結(jié)合成為的湯圓,如一個個白色雪球般糯悠糯悠的,讓人直流口水。
煮湯圓時,開鍋之后漂在水上的湯圓,一個挨一個的,很是好看,讓人聯(lián)想到一輪明月掛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湯圓”說的就是它了。煮熟的湯圓,舀起一個,先在皮上咬上一小口,黑得發(fā)亮的五仁餡兒流進嘴里,濃郁的香味便在口中彌漫開來,細細品嘗,香味久久不散。
多少年后,經(jīng)過幾次搬家,我家的石磨、擂缽早已經(jīng)不見,我也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在超市采購現(xiàn)成的湯圓了,想吃自家包制的湯圓已成了奢望,年近九旬的媽媽總會在元宵那天向我們姊妹幾個回憶自制湯圓的過往,臉上寫著幸福的笑容,制作湯圓的場景更像過電影似的在我腦海里浮現(xiàn),讓我不知身在何處,仿佛穿越從前,一家人圍在鐵爐旁剝葵花、砸核桃、搗冬瓜糖,甜蜜幸福的感覺把我緊緊包裹。
傳統(tǒng)制法,人雖疲累,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邊說笑邊勞作,年味出來了,在傳統(tǒng)工藝的繁瑣里,在精心制作的湯圓里,在家人團圓的溫暖里。
(作者單位:貴州電網(wǎng)貴陽花溪供電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