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山下,林深草密,人跡罕至,舟車不通,步入山谷地帶,有一群人數(shù)年如一日堅守工作崗位,用青春和熱血書寫責任與追求,他們被稱作老白山麓的“打洞人”。侯海龍就是其中之一。
初見水電站
2014年8月,侯海龍來到了敦化水工項目,在來項目之前,有人告知侯海龍項目環(huán)境較為惡劣,希望他有一個心理準備。出發(fā)前的晚上,侯海龍一個人發(fā)呆,是否要去?他有些遲疑…第二天帶著責任,他還是趕赴了項目。隨著距離越來越近,侯海龍漸漸知道這里的環(huán)境比想象的還要差。一切都是原始狀態(tài),不適合人工作生活。
敦化項目,是一個地處東北原始森林的抽水蓄能電站,距離敦化市區(qū)110公里。偏遠的環(huán)境硬生生的將項目職工與便利的都市生活、親人好友割裂開來。前期項目營地沒有建成,項目人員須暫時住在附近的林場里,而林場的房屋是80年代建成的小茅屋。塑料布糊的窗戶、兩根木頭搭成的廁所、一個通鋪大炕,不時掉落土渣的墻面屋頂、永遠顯示不在服務區(qū)的網絡……種種的不便與不適挑戰(zhàn)著侯海龍他們的耐力。帶著這樣的不適熬過了近1個月的時間,工程進入原始地形測量工作。每天早上5點多從海拔600米的項目營地出發(fā),坐車顛簸1個小時到海拔950米的半山腰,后面就只能靠步行了,侯海龍和同事們需要扛著儀器帶著背包,徒步穿行原始森林,攀爬到海拔1400米的施工現(xiàn)場。午飯是背包里帶的饅頭和榨菜,簡單對付一下,渴了要省著喝帶的少量飲用水。就這樣,半個多月時間,測量工作完成了。期間有不少人實在堅持不下來選擇了離開,而侯海龍選擇了留下。
堅守水電站
項目進入正常施工,侯海龍與項目同事們一起抵御著冬日里零下35°的嚴寒,承受著洞內復雜惡劣的空氣條件,忍耐著陰暗潮濕的施工環(huán)境,電站建設在逐步推進。就這樣,七年過去了。侯海龍憑借著水工工作者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見證了整個工程的建設過程。
敦化項目斜井是當時國內在建工程中最長最斜的斜井,施工難度極大,而侯海龍所負責的斜井測量是保證施工成功的關鍵。為了保證工程進度和質量,侯海龍的工作時間不固定,需要隨時下井,而每次下井他的身心都經歷一次極大的煎熬,上井后腦海里總會涌現(xiàn)出“這是我最后一次爬井”的想法,極端時甚至想到了辭職。侯海龍曾說起一段他在井下進行洞挖驗收的經歷。當天,侯海龍和其他管理人員正在井下驗收,突然聽到頭頂有叮當叮當東西掉下的聲音,大家趕緊靠在洞壁躲避,就在這時一根1米多長的鋼筋擦著他的身體掉落,砸在了鋼爬梯的扶手上,冒出了火星。鋼筋掉下去很長時間他都沒回過神,太險了。侯海龍說,“溫暖幸福是每個人向往的,但是這工作總要人來做?!泵鎸ξkU和困難,他沒有選擇退縮。
在施工人員的日夜奮戰(zhàn)下,在技術人員一次次的方案優(yōu)化下,在安全管理人員不斷降低現(xiàn)場安全風險下,斜井開挖這塊“硬骨頭”終于被啃下來了,施工變得順暢起來。侯海龍看著自己用汗水和淚水換來的成果,從心底喜歡上了項目。他明白,公司既然賦予了他們這群水工人一份責任,那就必需有始有終,既然決定要完成,就必須做到最好。
再看水電站
困難不會因為你的軟弱而不見,也不會因為你的堅強而簡單,勇敢面對,負重前行,風雨之后,總會有晴天。如今,項目已進入建設尾聲,回頭看自己用七年青春筑就的鋼鐵臂膀,侯海龍感慨萬千。像侯海龍這樣的水電工作者還有很多,他們那一頂頂紅色的安全帽下守護的是家人的希望和寄托,那一身身沾滿泥水的工作服背負著的是祖國建設的重任,那一雙雙破舊的靴子,踩的是泥土,但托起的卻是千萬家的光明。
是汗水和淚水,也是光榮和夢想。侯海龍,一名普通電建人,以不甘平庸的鉆勁和默默奉獻的精神,實現(xiàn)著自己的人生價值,詮釋著水工工作者的堅韌和偉大!
評論